近幾年以來,「AI取代人類工作」或是「機器人取代人類」的研究與討論不時活躍在各大研究報告或是報章雜誌中,今年以來,這大概是最夯的話題之一.......
最近我看到嚴長壽先生,對於我們如何成為不被機器取代的人,提供他的觀點,我覺得很值得與大家分享。(參考連結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.html?id=40821&fbclid=IwAR3HAdYw705734PKqtA5DbZhSOhkcOyAEd1MWCArOihvC62rg0ffc9QqLOM)
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在2017.11.2出席「2017第15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」,以「邁向永恆之路」進行專題演說,他認為科技持續發展,加速改變人類的工作模式與生活習慣是不可逆的趨勢,他也提出五大建議來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,成為不被機器取代的人:
一、未來社會是「獨一」取代「齊一」的社會:不管是做何種工作,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、研發能力,做到業界獨一,才有機會成功;而建立獨一、唯一之路,必須伴隨深厚學習與對事物的深刻理解。
二、將來需要雙語,甚至三語:中國與美國是世界兩大經濟體,也讓中文與英文成為全球最重要語言,身為華人已有中文優勢,還要加強英文能力,因為英文是萃取知識必須的工具,但不是學問。語言能力之外,未來年輕人對程式設計或對軟體科技的掌握,也變成基本的語言要求,某種程度已超越中文與英文,成為最重要的語言,這是未來社會需要面對的現象。
三、技術、學術、藝術缺一不可:過去這三種能力的運作各自劃分,但因應未來的需求,三者必須穿透不能分割。若只會技術就只是技術員;加上學術素養,就能變成工程師;若能進一步懂得藝術,才有機會變成賈伯斯,將來的技術、學術、藝術三術缺一不可。
四、做事、做人跟生活也是缺一不可:擁有以上的「三術」能力,只代表做事做得好,若不懂得做人、沒有思辨能力,還是不能成功。目前各種網路上的假新聞,讓現在的社會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容易被外界駕馭,因此,思辨代表的是不被駕馭的能力。
此外,還要具備生活,音樂、美術、舞蹈的涵養,最後轉化成生活態度與文明素養,這是人與機器最不一樣的地方。
五、強化4C能力:總結來說,在未來社會,要走出科技、機器人的威脅,必須強化合作(Cooperation)、溝通(communication)、思辨(CriticalThinking)、創意(Creativity)能力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