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find  job.jpg

又到了各家企業發年終獎金的時刻,這也是所有上班族經過辛勤忙碌的一年下來,最期待的一件事。

除了看到年終獎金入帳的滿足感之外,大多數的工作者也很希望透過獎金的厚薄,來推斷自己過去一年的表現,是否受到老闆的肯定。

不過既然是獎金,就會是「幾家歡樂幾家愁」的情形,除了自身的績效表現之外,恐怕更重要的是自家企業年度整體的獲利狀況,唯有企業獲利的「大餅」變大了,個人的年終獎金才有可能變多,否則,如果企業遇到不賺錢,無論個人的績效再怎麼優異,可能也會陷入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的窘境。最近這陣子,不時看到幾家知名金控業者宣布其年終獎金的range,莫不讓聞者流露羨慕的眼神,這可從去(2019)年金控業整體的獲利狀況(如下)看出端倪。

有些員工會以年終獎金的多寡來決定是否轉職,職場普遍的情況是,拿到年終獎金後(通常是過完年開工後)提出辭呈,不過最近這幾年,有越來越多年輕工作者,在11、12月就提出離職,完全不被年終獎金所束縛,或許他們認為「轉職機會」更重於區區幾個月的年終獎金吧!

講到這裡,不由得幫各位找出先前寫的文章,提供給打算年前轉職的朋友們參考~~

【轉職思維]年底轉職的捨與得

又快要接近年底了,最近看到公司裡有幾位同事悄悄地遞出了辭呈。

每到這個時候,我看到有人提出離職,都會想到幾個問題:

第一、why now? 也就是 Timing(時機)問題。通常年底不是一個好的轉職時間,因為通常再過一兩個月,大多數的公司就應該準備發放年終奬金,為何不等到過完年後再離職呢?

如果是非志願離職,在沒有選擇的情況,當然另當別論。

對於一般員工而言,如果一定要選在年底前離職,勢必要放棄本年度工作的成果(年終奬金),通常有以下幾個可能性:

1.原公司的年終獎金無所期待:有可能是個人績效表現不佳或是公司整體的獲利狀況不理想,反正年終奬金也不多,放棄了也不太心疼,乾脆趁年底找到一個好頭路,再從明年起好好打拼....

2.新公司、新工作的未來與前💰景很可以期待,尤其是調薪的幅度足以彌補放棄年終獎金的損失,以下用數字來說明更容易了解:

假設在原公司可以領到兩個月的年終奬金,而新工作的月薪增加15%,換算成月份數較容易了解,換言之,新工作每月的薪資增幅約等於六分之一個月的薪水,所以等到明年一整年(12個月)過完,就等於原先因為年底轉職而放棄的兩個月年終奬金就賺回來了。(1/6*12=2)

從上面的例子不難推演,如果新工作薪資成長的幅度越高,就越有可能放棄原有的年終奬金,去追求新的工作機會。

3.新公司願意補償年終奬金:如果你是市場上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,新公司為了爭取早日報到,很可能會祭出補償(部份補償)年終獎金的做法來吸引人才。

4.新職務競爭激烈,報到日期不容等待,因此完全不能考慮原有的年終奬金,此時的策略就是捷足先登!

5.一種「人棄我取」的求職思維:大多數的轉職者會想要領完年終再跳槽,所以有年後轉職潮的現象,為了避免過完年後競爭激烈,所以趁過年前競爭者較少的時候,較能找到合適的工作,也能夠談到比較好的薪資待遇條件。

 

第二、why this position? 我會從這個職缺的供給面進一步思考,為什麼這個職務在年底急於找人?通常會有兩種情形:

第一種是新成立的部門,或是新增加的職缺。通常在這個時候,各家企業明年度的營運計劃與預算大致已經確定方向,因應明年度的策略規劃與營運方針,設立新的組織與規劃新的職務,趁年底的時候招募人才,等明年過完年就可以開始執行計劃,這是一般企業常有的安排。

第二種是現有的部門、既有的職務出缺,而且在公司沒有合適的人遞補,才會對外招聘。各位不妨想一想,通常公司內如果有好的職缺出缺,我相信老早就有人自告奮勇、躍躍欲試,可能職缺一下子就遞補了,哪裡還輪得到外部的人來應徵呢?另外,什麼樣的工作出缺,不能夠由該部門原有的人員暫時分攤工作,等到明年過完年再找人,一定要急於在年底找人呢?

再進一步思考,如果年後離職是常態的話,為什麼這個職位在年底會有人離職呢?如果用大白話來說,如果可以忍耐的話,原來任職的人看在年終奬金的份上,無論如何都會撐到過完年後才提出離職,為何一定要選在年前離職呢?

第三、what is the package? 綜合上面兩個問題,我想請問選擇在年底轉職的工作者,如果你應徵的是一家企業新的職缺,或是一個燙手山芋型的工作,而你又將放棄原公司的年終奬金,可能新公司也無法補貼你年終奬金的損失,在這種情形下,你要提出什麼樣的薪資package 呢?

上述的情況有很多種,這是一連串轉職的選擇,沒有標準的答案,值得年底轉職者仔細思考的大事情....

寫到這裡,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個案例,是公司裡某個部門的單位主管跟我分享,某一年的11月初,他底下有位年輕的女性部屬跟他提出離職,我的那位同事主管就勸說:「再過幾個月就要領年終奬金了,依照預估妳大概也可以領到三、四個月的年終奬金,為何不做到年後呢?而且你這些年的工作表現很受到長官們的肯定,希望能夠再考慮一下...」

結果那位女生回覆說:「我很感謝公司這些年給我很多空間與成長的機會,但是我如果還在這裡,我大概可以預見未來五年的狀況,但現在有一個機會轉職到科技公司,有獨當一面的機會,如果現在不去恐怕就失去這個機會了......」

事後我了解了一下這個女生的背景資料,當時28歲、大學畢業工作一年後進入公司服務,年資四年多,由於工作表現不錯,也頗獲得長官的肯定,所以其間調薪三次,相較於起薪,調薪幅度總計25% (平均每次調薪幅度8~10%),這個調薪頻率與幅度在新人而言算是名列前茅了,但即使是如此,她還是決定在年底前離職了。

聽完這個故事,後來我瞭解了,對於年輕的工作同仁來說,職場成長的機會與發揮的舞台,永遠是首要的考量,由於薪酬的基期比較低,他們始終在尋找高成長的工作機會,而非穩定的工作環境,就像上面那位年輕同事,她寧願放棄當年度的年終奬金,當作是Option Premium (買進選擇權的成本)來搏一個未來薪資高成長的職涯空間。

我在前面分別從年底前轉職的時機,以及新職務的供給層面來探討轉職的思維與策略。

 

在最後,我想做一個整理與總結:

一、我在這一系列的文章所探討的是「年底轉職的捨與得」,這裡是所謂的「捨」就是指原公司所發的年終奬金,所謂的「得」就是轉職到新公司的薪資成長幅度。

其實在一年之中的轉職也會有「捨」,例如在六、七月份轉職,當然就會失去這半年來的工作績效成果,到新公司後也只能夠依照當年度任職期間比率領年終奬金。只不過因為還在年度過程之中,原公司當年度的獲利狀況也還沒有結算,也不確定自己到年底會拿到多少年終奬金,所以這時候的轉職「捨」的因素,感覺起來沒有像年底的時候這麼重要。

至於所謂的「年前談定、年後報到」與「新公司會補償年終奬金」這兩種情形,則不在我們探討的範圍之內。因為這兩種情形,都沒有損失年終奬金的「捨」,如果有這種美好的事情,連爬都要爬去了,所以不列入本文討論的範圍。

二、年前轉職的聚焦思維:撇開一般轉職所應該思考的新公司的產業地位與競爭力、新職務的發展空間、新工作在本身職涯發展的位置等等...基本考量點之外,在前面兩篇文章中,將年前轉職的考量點單純聚焦在有形的薪酬奬金層面,也就是我提出從「原公司的年終奬金月數」與「新公司offer的薪資成長幅度」這兩個變數,來作為是否在年底前轉職的理性決策依據。

用實際的數字舉例:如果有三個預計年前轉職者A,B與C君,他們預期的年終奬金月數與新工作的薪資成長空間如下:

A君:3個月;15%
B君:2個月;20%
C君:4個月;25%

假設年底前就要報到,新公司不補償年終奬金,請問在理性決策下,上面那一位在年前轉職的意願最高?(請依照轉職意願排序)

所以當上述的邏輯推理成立的話,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通常在年底前,陸續會有一些大企業宣布年終奬金至少有三、四個月以上,甚至於有些當年度獲利優異的企業,可以喊出年終奬金上看六個月等等令人稱羨的數字,其實就是企業的經營階層在對有心想要年底轉職的員工們心理喊話:「如果新工作薪資成長的幅度沒有30%,你們還是在公司裡好好呆著吧⋯⋯」

年終奬金是企業留才重要的工具,而有本領的員工則要藉由每一次策略性的轉職,以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條件來證明自己貨真價實的身價,才不會在年華逐漸老去、在舒適熟悉的工作環境中,最後才發現公司對你不聞不問、可有可無的態度,到時候才想要轉職,可是職場上已經時不我予了,與其到那個時候才來感嘆,不如趁自己還有條件選擇的時候,好好地思考職場上的「捨與得」吧

 

在FB有我的粉絲頁【艾倫.李 - 職涯規劃策略顧問】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llenlee.careerstrategist/
專門探討職涯規劃與職場發展的主題,若有興趣歡迎參觀,並交流觀點與意見!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轉職 離職 年終獎金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倫.李-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