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在閒暇之餘,我會與兒子一同觀賞國內職籃P+ League (PLG) 的網路賽事直播,最近剛好是2021-22例行賽最後階段的幾場比賽。雖然近期Covid-19 疫情再起、每日確診人數增多,所幸PLG聯盟賽事依舊正常舉行,聯盟的六支球隊為了擠進前四強參加季後賽的資格,每個球隊無論洋將與本土球員,莫不使出渾身解數,展現精湛的球技,希望在接下來的每場球賽中展現好的戰績,也為個人累積好的數據。

說實在話,我觀賞國內外職籃的歷史並不算長,也不是專業的球評,對於國內職籃的發展過程與每個球星的背景也不太清楚,很多資訊都是我在觀看球賽的過程中,不時跟兒子請教,就這樣慢慢地增加我對於職籃每一球隊與主要球員的認識,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位球員,分別是新北國王隊的楊敬敏與台北富邦勇士隊的林志傑,熟悉國內職籃的朋友都知道,他們兩位都是身經百戰、球技精湛的資深球星。

在今年過完農曆年之後,2021-22例行賽下半球季展開,在最近有好幾場精彩的比賽,不約而同地可以發現,無論新北國王隊或是台北富邦勇士隊,在與各自的不同對手比賽的時候,每當進入球賽的第四節,或是當與對手你來我往、比分拉鋸的關鍵時刻,這兩位球員都會被總教練賦予重任,在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領導隊友,並且經常發揮精湛的球技,總是在關鍵時刻精準得分,適時為團隊凝聚士氣、穩定軍心,總是能夠在逆境或是居於劣勢的情況下,掌握契機、反敗為勝。

這幾場精彩的球賽觀賞下來,讓我不禁反思,籃球比賽是講求速度與體能消耗大的活動,尤其職籃是充滿現實且殘酷的環境,我們不時可以聽到有些年輕的球星,原本剛開始展露頭角,充滿潛能,但就因為長期地在激烈比賽中受傷,後來雖然傷癒修養後重返球場,最後終因舊傷復發而只能黯然退出職業生涯。

也曾聽到某些原本表現優異的明星球員(包含職籃、職棒等職業運動),在媒體鎂光燈聚焦與眾多粉絲熱情追逐之下,由於受到外在的誘惑或是自身把持不住,而深陷酒、色、財、氣的各種不良行為之中,一旦負面新聞被攤在陽光下,大多就因此而斷送了美好的職業前程。

更不用說,每場48分鐘的職業籃賽,二隊球員比的不只是有形的身高、身體強壯、肌肉的對撞、攻防速度、投球準度,還包含了無形的條件,如:總教練的指揮調度、戰術運用、團隊協調與旺盛的求勝意志等等。從例行賽到季後賽,如果戰績好的球隊還會進入準決賽、決賽,一場比一場競爭性強度更高、挑戰度更高,在時間分秒流逝下,球隊為了爭取贏球,場上球員莫不拼命奮戰,二隊攻防之際肢體接觸在所難免,爭球、抄球、投球等高難度動作,結果日積月累的運動傷害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。過去曾有文章分析美國職籃NBA球員的生涯,大約平均27~28歲就是身體巔峰的年齡,這也是為何NBA球員黃金時期大約落在28~32歲,通常年過33歲之後,體能下降的速度變快,如果再加上訓練頻率、舊傷與心理素質等因素影響,往往讓逐漸步入中年的球員表現大不如前,慢慢地就會退出職籃界。

從幾場球賽進行中,每當楊敬敏、林志傑兩位球員在關鍵時刻,勇敢地挺身而出奮力得分的時候,賽事評論員總是驚呼讚嘆,以楊38歲、林39歲,在職籃球員生涯而言,已經算是相當「高齡」的狀況下,還能夠叱詫球場,帶領球隊,扭轉戰局,真是非常難能可貴。

我很好奇為何這兩位資深球星,不畏歲月的侵蝕,不憂年輕後輩的追趕,依然在關鍵時刻被球隊賦予重任,到底他們是怎麼辦到的?為了瞭解他們兩位,我做了一點功課,上網查了一下他們在P L G 2021-22例行賽的數據(截至2022.4.14止),大致如下:

楊敬敏(綽號:阿美戰士、阿敏、士官長)

位置:小前峰/得分後衛

出賽場次:23場    場均時間:33分鐘

場均得分:20.65分   籃板:5.04  助攻:2.83

二分球命中率:42%  三分球命中率:33.5%

罰球命中率:86%

 

楊敬敏(綽號:野獸)

位置:小前峰/得分後衛

出賽場次:20場    場均時間:21分鐘

場均得分:11.2分   籃板:5.15   助攻:2.7

二分球命中率:59.7%   三分球命中率:32.7%

罰球命中率:73%

 

比較過二位的數據後,不難理解為何他們如此資深卻又受到各自球隊的教練如此倚重,我大致歸納了三點:

一、體能保持良好

二、球技精湛、表現穩定、經驗豐富

三、沈著冷靜、EQ佳、具領導魅力

這些年我經常遇到年過40歲的職場朋友跟我抱怨,他們在公司內沒有升遷的機會,也很久沒有調薪了,還在做著20年前剛進公司時的職務,有時旁邊剛畢業🎓的年輕同事,可能年齡只比自己的孩子大幾歲而已,卻坐著跟自己類似的工作,心裡五味雜陳。在組織之中總感覺老闆對自己的績效表現,有種「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」的感覺,自己也曾經偷偷在外面投遞履歷,但大多時候是被應徵的公司「已讀不回」,他們問我,在職場上還有沒有機會?

我坦白跟他們說:在職場上年歲增長不是罪過,重要的是,隨著年齡的增長,在工作上有沒有累積到重要的工作經歷?有沒有從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中,學習到方法,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,能夠從容的應對?自己的工作績效,有沒有為團隊或組織,帶來貢獻或價值,有沒有幫老闆除了解決眼前的問題,也能夠預見未來的問題,而是著提出解決的方案?

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,我那麼我們怎麼能期待主管對於十幾20年都在同樣的工作執掌上一成不變的表現的員工,與一加薪或晉升呢?因為只是年復一年地完成例行性的、既定的工作內容,隨著時間的經過,員工的能力、經驗並沒有隨之成長,如此這樣沒有轉職的競爭力,請問要怪誰呢?

看到上面所提到PLG職籃球星楊敬敏、林志傑的案例,身為職場步入資深員工的我們,我們應該要怎麼做,才能讓組織與團隊更重視我們,讓主管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專案仰賴我們,這樣我們才有價值與貢獻,歡迎各位一同思考,把您的想法寫在留言板,謝謝大家🙏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艾倫.李-職涯顧問 的頭像
    艾倫.李-職涯顧問

    艾倫.李─職涯規劃策略顧問的部落格

    艾倫.李-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