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底接到一位我曾經輔導過的學生Charlie在Line打招呼並更新近況,他最近剛通過碩士論文口試,五月初即可取得碩士文憑,準備開始投遞履歷找工作了,他想申請投顧公司產業研究員的工作,請我幫忙推薦履歷。

雖然有一陣子沒聯絡,但我對Charlie印象深刻。二年前他在北部的中字輩國立大學財務金融系大四畢業前,特別透過該校職涯發展中心指名預約我為業界導師,請教我金融業關鍵職缺與職涯方向。

後來在我的鼓勵下,他考上新竹的國立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,二年以來他不時向我請益,當我得知他未來志在產業研究員後,去(2021)年我還特地鼓勵他報名參加本公司舉辦的「尋找潛力股競賽」,藉此累積研究產業與評價個股的經歷與能力,後來Charlie也確實參加競賽入圍複賽,旦可惜些微分數差距,最終未能進入決賽。

從那時擔任業師時,我就認為他是相當具潛力的金融研究人才,如今更上一層樓,從頂大財金研究所畢業了,我當然樂於推薦。五月初我將他的中英文履歷轉介到五家投顧、一家投信公司,並且親自跟這幾家的人資主管推薦Charlie,希望不久之後能聽到Charlie應徵上理想公司的消息。

沒過幾天,這幾家紛紛回覆我結果:

P投顧:在四月份時已經補了二位產業研究員,現在缺已補滿,真不巧呢…

C投顧:抱歉耶!今年沒有對外新聘研究員喔….

Y投顧:我們家的產業研究員要有一至二年的相關經驗,很久就不收新鮮人囉…..

M投顧:不巧得很,目前產業研究員沒有空缺,總經研究員原有缺額一位,但上星期已有三位來面試,應該已經確定要錄取一位了….

K投顧:Sorry,今年沒有對外新聘研究員喔…

S投信:五月初才剛補進一位產業研究員,唉,時機就是這麼不巧……

各位看到這裡,心裡會不會在想,怎麼會都這麼巧,怎麼每一家都沒有研究員職缺,居然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?該不會這些人資主管,平常大家都好像都互相幫忙頗有交情,一遇到真正有事請託,大家卻用各種藉口來呼嚨?

不過,我相信這幾家人資主管不太會敷衍我,他們說的也是事實,主要是因為:

1、職缺的特性:一般而言,金融機構的研究員(產業研究員、總經研究員)的人力供需相對很穩定,國內知名的投顧公司就那幾家,各家公司的研究員編制人數蠻固定的,大型投顧大約30~40人,中型投顧約20~30人,因為投顧的研究部門為成本中心,在成本的考量下,金融機構並不會設置太多的研究人員。此外,產業研究員的異動也不會太頻繁,通常都一位碩士畢業生進入投顧擔任產業研究員,如果研究績效表現中上,也很習慣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團隊的氛圍,再加上研究員的待遇相當優渥且穩定,很有可能一待至少就是七、八年不會想跳槽。 

2、應徵的時機:通常過完農曆春節之後,轉職潮就逐漸開始,可是新鮮人的求職旺季從每年三月份各大學校園徵才活動開始,如果是金融業的關鍵職缺,例如:銀行的M A(儲備幹部)、法金業務ARM、投顧產業研究員,數位金融人員,資訊人員等熱門職缺,有些條件優異、態度積極的同學,很有可能在四,五月就通過各階段的面試,順利拿到企業的offer。以產業研究員的應徵時點來說,四月底、五月初確實是比較尷尬的時機。

有時候找工作就是如此,求職者本身的條件與實力很重要,但時機與運氣也同樣重要,尤其是新鮮人求職,通常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,所憑藉的大多只有學歷、專業證照、人格特質與態度等有限條件,若是應徵的工作需要比較高的門檻,或者現在企業對於某些關鍵職缺需要具備「即戰力」的應徵者,這時候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就成為勝出的關鍵。

回到上述這些公司的回覆,我實在不想潑Charlie 的冷水,但還是必須據實以告,我跟他分析:根據我跟同業人資主管交換意見的心得,目前投顧都產業研究員大概都會找要有一兩年經驗的,對於剛畢業的新鮮人比較不會考慮,再加上原本產業研究員就比較穩定,市場上的職缺似乎不是太多…..

不過話鋒一轉,我問Charlie 有沒有考慮研究員以外的職缺,因為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要懂得轉彎,如果現在研究員的職缺機會不大,是不是有機會試試看相關的職缺?

Charlie 首先感謝我特地幫忙轉介履歷並詢問消息,接著說明他目前職涯上的規劃是想先找研究類的職缺,台股、美股、債券之類的職缺,都蠻有興趣去嘗試的,除了投顧外,投信、人壽或是企業的投資部門也都ok。不過對於比較偏業務性質的工作,像是承銷或財管業務,他覺得個性上就比較不適合。至於像銀行TMU(Treasury Marketing Unit)、證券交易部門(trading desk)自營交易員,由於步調比較快的工作,他也評估自己不太適合。

我聽過他的想法之後,覺得他對於自己職涯的定位有很清楚的認識,我認為Charlie 也相當適合在金融機構擔任buy-side 投資研究員。

在這裡先介紹一下資本市場ABC,證券產業的核心業務包含二大部份:證券的募集發行與買賣交易,證券發行的的主體稱之為發行人(Issuer),可以是企業或者政府等機構。舉例:A企業原本是私有企業,後來想擴大資本規模,吸引公開大眾的資金,想申請要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(IPO) ,A企業就是Issuer。當一個Issuer決定發行某種有價證券的時候,必須先經過輔導的程序,也就是找擁有證券承銷資格的承銷商(underwriter)幫A企業輔導+承銷(又分為包銷、代銷二種模式)證券,這個承銷商在國外通常就是由投資銀行(investment banker)擔任。

當投資銀行(或證券承銷商)在接到A企業承銷案件之後,他們就去尋找有願意購買A企業發行有價證券的機構投資人(institutional investor),通過事先預備好的資料(information package)去向各地的投資人遊說,讓他們投資購買A企業的有價證券,這個過程叫做路演(roadshow)。因此,在證券承銷的過程中,投資銀行扮演的是銷售方的角色,而機構投資人則扮演購買方的角色,這也就是sell-side和buy-side的由來。

上面的過程所代表的金融市場我們稱為初級市場(primary market), 也就是通常說的初次公開募集發行(Initial Public Offering,IPO)。當證券進入交易所開始自由交易以後的市場,稱為次級市場或流通市場(secondary market)。進入次級市場以後,仍然存在buy-side和sell-side的區別。

此時,投資銀行(或證券商的研究部門或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研究單位)的任務,通常是為機構投資者分析並且推薦市場上的股票,每隔一定時間,向投資者提供分析師報告(analyst report), 對報告內所涵蓋的股票提供買進、賣出、中立(buy, sell or hold)的建議。

此時,投資銀行方的分析師(或投顧公司的產業研究員)就稱為sell-side analyst。而投資機構也擁有類似的分析師,稱為buy-side analyst, 他們的任務是閱讀sell-side analyst的報告,並且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,向公司內部提供購買建議,也就是資訊的再次消化與分析。

 

後來我跟Charlie 再次確認求職方向之後,隔天我就將他的履歷轉向推薦給K人壽的人資主管,過了幾天,他接到了面試通知,到了六月初他很高興的跟我說,

「今天收到K人壽通知,他們國外固定收益部跟國外股票部都錄取我了!謝謝老師的轉介!」

我很替他開心,他以自己的實力爭取到這個工作,我也相信,即便不是因為我的推薦,以他相當不錯的學歷與適合職務的人格特質,他還是會應徵到投資研究方面的工作,只不過有可能要花一點時間,或是要等候適當的機緣,我真的很高興能夠幫助他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,也期盼Charlie在投資研究領域,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,累積自己的優勢,在這條職涯道路上發光發熱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艾倫.李-職涯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